第13章 重生之官路桃花运

  第七章:天命

  01

  究天人之际,是中国一代代思想家永恒的追求。

  正是对天命和人道的不懈思考,确立了我们民族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文化基石。

  春秋晚期,正处在中国社会大变革的前夜。在殷商统治者那里,天命被用来解释现存政权及君主权力存在的合法性与至上性。

  自西周末年以来,随着恨天、骂天思潮的出现,传统的天命价值观面临着巨大的挑战。三代以来的神权政治观念也受到了强烈的反思与批判。

  孔子说:“不知命,无以为君子也。”并对自己的一生这样总结道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”细读《论语》可以发现,孔子的天命观,经历了一个由信仰、怀疑直至超越的历程,表现为从敬鬼神而远之转向到在大自然中去体悟天命:“四时行焉,百物生焉,天何言哉?”于是孔子以“不怨天,不尤人。”的态度,周游列国,诲人不倦……以“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。”的精神,努力践行着自己的道德理想和人生使命。

  这就是《礼记》上所说的: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,选贤与能,讲信修睦。”

  02

  在孔子看来,人和自然是浑然一体的,人性有其自然基础。

  他说:“智者乐水,仁者乐山:智者动,仁者静;智者乐,仁者寿。”他还谆谆其语:“夫水者,启子比德焉。遍予而无私,似德;所及者生,似仁;其流卑下,句倨皆循其理,似义;浅者流行,深者不测,似智;其赴百仞之谷不疑,似勇;绵弱而微达,似察;受恶不让,似包;蒙不清以入,鲜洁以出,似善化;至量必平,似正;盈不求概,似度;其万折必东,似意。”

  观江河,孔子体悟到了:“知者不惑,仁者不忧,勇者不惧。”

  诚如牟宗三先生所言:“孔子在《论语》里,从主观方面开辟了仁、智、圣的生命领域。”

  这就打开了从人的内心去领悟天命和天道的思路。

  03

  《中庸》开篇就对此总结道:“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。”

  孟子在《尽心》一文里面说:“万物皆备于我矣。反身而诚,乐莫大焉。”孟子还进一步把天命的定义为:“莫之为而为者,天也;莫之致而至者,命也。”所谓“莫之为而为”,就是自在自为的意思,具有康德所说的无目的的目的性,即自然的目的性。所以孟子又说:“顺天者存,逆天者亡。”

  所谓“莫之致而至”,就......

  

  咪咪文学网 | 网站地图

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